全国免费咨询热线

xk.com(24小时服务)

第15期:上海恢复“苏州游”:xk星空体育app

  1979,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 1978年11月30日,50个上海人乘坐一辆公共汽车,“悄悄”来到了苏州。   他们算是文革之后,上海出游的第一个团队。   不过,在当时,没有人敢宣称自己“出去旅游”,而仅仅说是“散散心”。   旅游,这种在“文革”期间备受批判的“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”,就以这种“散散心”的方式,悄然回到上海,并很   快在知识阶层、工商业者和高级职员中间流传开来。   1979年3月4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新华社电———《上海恢复苏州一日游、杭州二日游》,报道称,“一日游   ”、“二日游”的旅游活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污蔑为“提倡资产阶级生活方式”,已停办了十多年。现在恢复组织“一日游”   、“二日游”旅游活动后,报名参加者很踊跃。   时至今日,当时的上海旅行社“服务员(导游)王天范,依然能想起1979年”国庆游“中的一幕:杭州的苏堤上   ,他给游客念苏东坡的《江城子》,”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……“游客有的默默不语,有的泪如雨下。   旅游成“资产阶级”生活   与“悄悄散心”的提法不同,上海旅行社于1979年推出的“国庆游”,可能是文革之后该市第一次公开提出“旅   游”的说法。   在该旅行社服务了30多年的导游王天范记得,1979年9月1日,上旅“国庆游”首次开始报名。   仅仅只是在橱窗里贴了一张告示,王天范说,8月31日晚,就有人开始在福州路上的上旅门市部通宵排队。“人龙   一直甩到云南路上,有百米多长。”   此前十余年,上海市民的旅游,一直在荒废中。   王天范,1979年作为兼职导游进入上旅,是“文革”后该旅行社乃至上海最早的导游之一。   1966年结婚的他,清楚地记得,8月16日,“文革”“破四旧”开始。这年,成立于1958年的上海旅行社   也被迫关闭。   而他和太太的杭州蜜月旅行,也不得不改期。人人都紧张地在“抓革命,促生产”,出去游山玩水会被人扣上“资产   阶级”的帽子。   “社会突然变得很乱,没有人还顾得上旅游”。王天范说,父亲生前是个工商业者,更得小心。“文革”前上海的老   旅行家大多是有学问的工商业者,后来被戴上“封、资、修”的帽子,旅游也被视为“为地主和资产阶级服务”。   7.5元苏州一日游   1978年12月底,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成立了旅游组。这是上海的旅游业在“文革”之后开始复苏的最早迹象   。   这时一汽服务公司的5个车队近50辆大客车,要在每个工作日接送上海郊区和安徽的三线工厂的工人上下班,而周   日这天是闲置的。“文革”时期从一汽服务公司调往海员俱乐部担任调度员的戎良,曾经是解放前上海最早的有声旅行社的导   游,他想起来可以利用周末搞苏州、无锡、杭州短途旅游。   戎良曾经在海员俱乐部负责给政协和工商联的客人安排用车,手里掌握了大量这些客源的名单。这些老客户及其子女   和亲戚朋友,成为后来旅游组的早期客源。   首班“苏州一日游”的客人很满意,请媒体的记者写了报道。到1980年,一汽旅游组最火的线路“海宁观潮”,   一个周末就能开出五六十辆50座的大巴,驻车的南京西路甚至需要交警来维持秩序。   一汽的星星之火,点燃了整个上海旅游。   1979年2月,上海旅行社复社。第一家专业旅行社终于重新在上海滩立起大旗。   1981年,街道、医院等开办的集体制“老13社”陆续诞生。上旅、一汽旅游组等有了春秋、东方、新华旅行社   等强劲的竞争对手。   王天范记得,当时最经典的线路是“苏州一日游”,经济团每人只需要7.5元,便可以在苏州最有名的饭店松鹤楼   吃一顿午餐,一桌10人,四个冷菜八个热菜。   而“杭州一日游”的飞机班则是当时最贵的线路,每人21.5元。吸引游客的是它的交通工具———一架美国二战   时留下来的“三叉戟”飞机,能够直接从上海飞到杭州。有些游客为了坐飞机而专门报这个团。当时,上海地区大学毕业生的   月工资是58块。   早期的旅行社重社会效益不重经济效益,上旅“苏州一日游”报价7.5元,旅行社只赚5角钱。人们旅行的目的也   很单纯,就是为观光,对物质的要求很低。   出门旅游先换粮票   在那个年代,无论是旅游者,还是旅行社,远远都不如今天这么容易。   那时还没有身份证,也没有打印机、传真机,电话费很贵,还没有普及。上海一汽服务公司旅游组的导游谢惠国每每   统计了游客人数后,都要发电报到苏州、杭州的旅店,告知游客的到达时间、所需房间数量和用餐标准等。   旅游线路的广告传单上,还要注明旅客需“自备半斤粮票”。游客在出门前,则必须先拿着单位出具的出差证明,到   粮管站把上海粮票换成全国粮票———只有这样,他们在异地旅游的时候才不会饿肚子———谢惠国只有收了游客的粮票后,   才让汽车发动前往目的地。   那时还没几家宾馆,游客都睡招待所,4-6人一间的大通铺,或者那种单人的板床或铁床,一个楼层一个厕所和洗   澡间,晚上只有两个小时供应热水。   肉体上苦一点没什么,那时的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宣泄。过去快30年了,王天范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和两位老旅行家   ,登富春江严子陵钓台,吃红嘴扁鱼的情景。   “我和两位师长分了一瓶啤酒,在半山腰的钓台上看江景。鱼唇上真的有一点红,肉质非常鲜美。”后来作为导游的   王天范去了富春江不下百次,对自然美的精神感应,再没有这一次这么强烈。   沿富春江逆流而上,便是现今闻名的“千岛湖”。不过在那时,它还是个刚刚才有游客踏足的“新安江水库”。   导游张瑞珍当时曾跟着上旅的老总去搞线路开发。她在千岛湖时,正赶上有载着游客的汽车到了湖区。   “当地的农民跑出来,跟着车队走很远,不知这些人来干嘛的,要轰走他们”,30年后的今天,张桂珍想起当年的   这一幕,笑着说,当时的许多人,脑袋里没有一点“旅游”的概念。   旅游放开担心“特务”   1978年,在旅行社等民间旅游的兴起,上海官方也开始将旅游纳入视野。当年5月,上海市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   成立。不过,当时官方对旅游的定义主要是为外事服务。   而此时,改革开放的掌舵人邓小平已经在中央高层会议上强调,“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”、“发展旅游业,为改革开   放积累外汇”、“要打好‘侨牌’,做好做足‘两游’(即旅游和石油)工作”。   1978年从上海市外事系统调入旅游局的陈东成回忆,“成立旅游局,一是改革开放的需要;二是旅游是外事工作   的一部分。”   旅游局成立之后,归属市外办管理,首任局长就是当时市外办的副主任,归为外事工作的一部分。旅游局把大部分精   力放在接待外宾的国际旅行社上。   旅游局宣传处出的上海风光明信片、期刊和地图,都是中英日文三语,目的是外宣而非推动本地旅游业。   而即便在此时,对于对外开放问题,当时的中央高层会议还透露出一丝疑虑:“是不是开放得太早了?”陈东成记得   当时有中央的高层领导提出,“会不会把特务放进来,窃取了情报怎么办?会不会腐蚀干部,把干部带出去?那些落后的地方   ,不能给外人看。”   300外宾进上海   1977年10月,一艘荷兰籍环球旅游船抵达上海港,在上海外事部门的协调下,船上300多游客上岸。此事直   接触动了上海入境游的恢复。   “中国刚刚结束政治运动,外国人很好奇,想看看那时的中国到底啥样。”时至今日,派去接待外籍游客的谢惠国依   然难忘当时上海市民对这些外国人的关注。他当时才22岁,见到荷兰人很拘谨,荷兰人用英语和他打招呼,他也不知该怎么   回答。   当时用于外事接待的只有机关事务管理局下面的华侨、国际、衡山等六大宾馆。   最多时,几千人同时要在上海过夜,住房紧张得厉害。一些没有地儿住的老外,通常就会被旅行社临时拉到苏州甚至   到船上过夜。   1979年,上海旅行社开始造上海宾馆,接着又有了虹桥、华亭、银河等上海市自己建设的旅游宾馆,也开始接待   外籍旅游者,这才意味着上海的旅游业结束多年的封闭状态,正式对外开放。   上海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也更名为旅游局,又变为旅游事业管理局。1986年,上海市的导游证核发权收归旅游局   ,两年后,市政府才明确规定,市旅游局开始对全市旅游业实行全行业管理。   自此,上海旅游进入飞速发展期。到2007年,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约666万人次,接待国内旅游者超亿人次。   -新观察   人民需要旅游   “文革”前的旅游,产生于北京、上海等少数大城市的少数旅行家中间。真正的“大众旅游”,是“文革”之后的事   。   “苏杭游”的恢复,是后“文革”时代上海的知识阶层脑袋和身体同时开始挣脱束缚的标志。“抓革命,促生产”讲   了10年,受迫害最深重的知识阶层和工商业者,自然地产生了审美补偿的冲动。   不过当时,“左”的思想余脉仍在,无论是江南的小桥流水,还是西北的秦始皇陵,主流是激发爱国热情,小资情调   还不是那么名正言顺。   政治运动年代没有电视机、收音机,看电影几乎是城市人惟一的娱乐方式。不过电影没几部,翻来覆去都是东欧、苏   联、阿尔巴尼亚和国产的国际共产主义影片。老百姓极少上饭馆吃饭,下了班能和同事坐下来抽根烟聊聊天就是极大的享受。   人们渴望有新的审美态度、新的生活方式。旅游,便在此渴望中悄然而生,尽管其并非喷薄而至。   1979年,复社的上海旅行社开始在门市部橱窗里贴出旅游告示。尽管此时,旅游在一般市民阶层仍旧没有形成概   念。而这一年教师、医生、老干部等平反知识阶层,已经开始拿着补发的工资去苏州杭州“散心”;然后是港澳回乡探亲的侨   胞,再后来有了民主党派和台湾的客人。   不过那时的旅游,改革开放才刚刚启幕,“防腐化、防特务”的观念依然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,政治空气依然紧张,   即使旅游中,人们也小心翼翼。   上世纪80年代初,一个香港华侨拎着个四喇叭录音机在西湖边放邓丽君的情歌,周围的人自然地放慢了脚步。如果   被人举报放“靡靡之音”,公安局会没收录音机,并带这个华侨去做笔录。   一对台湾老夫妻跟旅行团去杭州。公安局担心他们是“特务”,嘱告导游“不要给他们单独活动的机会”。实际上,   这对30年没有返乡的老夫妻也在担心,“共产党会不会对我们怎么样?”   所幸时代总在发展,旅游的观念也在不断进步。   根据游客年龄、经济实力和旅游线路目的等细分的老年团、豪华团、会务团在90年代开始出现。千岛湖的旁边,开   始出现度假村,400余元一天的湖景房,也有人开始消费。观光游不再是惟一产品,伴随着物质享受的休闲游开始热卖。而   时至今日,异国风情,也早已进入寻常人家的游览册中。   但与此同时,导游却觉得游客越来越难带。对物质越来越挑剔,人情也变得淡薄。当然,导游也不再仅仅是“为人民   服务”了。   □道书明(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)   温故知新   北京紧急叫停滥用耕地建房   新华社北京电据北京市人民政府提供材料:近年来,北京市乱占滥用郊区农田的现象相当严重。为了坚决刹住这股歪   风,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月24日发出了紧急通知。   通知宣布了市人民政府的决定:凡未按市政府原规定程序批准的基建占地,不论其用途如何,都属非法占地。对非法   占地尚未施工或正在施工以及竣工后尚未使用的,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,一律冻结、停工、停用,听候处理。国务院发布《村   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》后,继续非法占地者,按以下原则处理:对买卖、租赁土地的,收回土地,没收全部价款和租金,并对   双方作罚款处理。对双方的直接负责人和主要当事人给以行政处分和罚款。对买卖、租赁土地从中渔利情节严重的为首分子,   要追究法律责任;对以买卖、租赁房屋的方式变相买卖、租赁土地的,除按上述原则处理外,其房屋由所在县、区政府没收;   社队集体建房和兴办企事业非法占地,要拆除建筑物,恢复地貌,或由县、区政府没收其房屋。对社队直接负责人,要给予处   分和罚款;对社员非法占地建房的,要责令拆除,或收归集体所有;干部利用职权,非法占地建房,包括给子女建房,不仅要   没收其房屋,而且要给以处分。   ———摘编自人民日报   1982年3月4日第二版《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紧急通知制止乱占滥用耕地建房歪风》   一日三十年——3月4日   ●1979年人民日报报道,上海恢复苏州杭州一日游。   ●1981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结束   ●1983年邓小平说:不能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   ●1985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   ●1986年著名女作家丁玲逝世,终年82岁   ●1987年中国六大航空公司成立   ●1988年国务院决定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   ●1989年邓小平指出: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   ●2005年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  那时流行   庞中华   流行时间:上世纪80年代—90年代   流行指数:★★★★★   庞中华,重庆市人,196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勘探专业,硬笔书法教育家、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   开拓者。自1980年以来,有100多种字帖和专著出版发行,其中代表作有:《谈谈学写钢笔字》、《庞中华钢笔字帖》   、《庞中华现代硬笔字帖》、《庞中华书法集》、《庞中华诗抄》、《庞中华散文集》、《庞中华电视讲座》、《庞中华人生   感悟》、《硬笔书法简论》等,主编了多部书法教材。其图书总印数已突破亿册。   他创办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中心及学院,迄今已培养学员120余万人,被誉为“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”。   □本报记者吴珊上海报道        新浪独家稿件声明:该作品(文字、图片、图表及音视频)特供新浪使用,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。

Copyright © 2014-2024 星空体育平台旅行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   粤ICP备2022141201号-1